English

扩大内需从何处入手

1999-01-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梁捷 特邀嘉宾: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范剑平 我有话说

本题提示1999年我国政府将继续执行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只有从扩大消费需求入手才是真正牵住了扩大内需的“牛鼻子”,政府应以消费体制改革为动力,从培育有支付能力的住宅、汽车、电子信息产品、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群体入手,通过消费需求增长拉动投资需求回升,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记者:1999年我国政府将继续执行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从社会再生产看,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您认为造成当前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有效消费需求成长速度过慢,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范剑平:1988年后,我国城镇以家电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消费需求结构剧变期结束,经过近10年的积蓄准备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开始进入升级换代剧变期。在新的一轮消费热潮中,“住”与“行”成为城乡居民共同追逐的消费热点。农村的另一个热点是“用”,正处在家用电器普及率上升较快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旦一个国家居民消费升级到以“住”与“行”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经济势能是持久强大的,如果能顺势调控,充分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水平目前已经严重落后于生产信用的发展水平。其结果是,一方面,发达的生产信用支持着我国的住宅业、汽车工业等借助居民高储蓄率转化而来的巨大投资能力快速扩张,市场上“住”与“行”的供给能力增长很快,且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在落后的消费体制下形成的自我积蓄型消费模式,促使我国居民为“住”与“行”的消费升级而不断提高储蓄率,不断将购买力推迟实现,有效需求成长速度与生产能力扩张速度相比过慢。如此一来,我国出现了当前市场上“住”与“行”方面生产能力与消费购买力扩张速度上的时间差,导致商品住宅和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出现了产品大量积压和日益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这一时间差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的主要原因。

记者:您认为,只有从扩大消费需求入手才是真正牵住了扩大内需的“牛鼻子”,那么启动新的消费热点,切入点在哪儿?

范剑平:政府应当以消费体制改革为动力,从培育有支付能力的住宅、汽车、电子信息产品、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群体入手,通过消费需求增长拉动投资需求回升,用消费者理性行为指导尚不理性的投资行为,通过消费体制改革促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城镇房地产业发展产业链条较长,据调查,房地产业发展可以带动53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快房改、房建,尽快启动旧房交易市场,制定政策,允许个人商品房上市交易,以旧换新,搞活整个房地产市场;采取措施降低城镇商品房的各种税费,从而降低商品房售价;政府组织实施中低价位的安居工程;增加银行对购房的按揭贷款,实行低利率优惠政策;有效地组织推广城镇住房消费合作社的经验,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轿车工业也可带动原材料、机械制造业、维修业、交通、通信、旅游业的发展。要让轿车进入家庭,为鼓励此行业的发展应加快机关公用车改革,鼓励私人购车;增加银行按揭贷款,满足私人购车需求;重点开发8万元以下的家用轿车,降低轿车价格;限制旧车使用年限;在农村加快农用车及客货两用车的供应等。

目前正在推进的由企业保障制度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要消除消费者因对新体制的不了解所产生的不安定感,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形成新的理性预期,增强消费欲望。只有微观的千家万户居民“储蓄—消费”比例关系正常化,宏观的社会再生产与消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适度扩大消费信贷可以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我国在消费信贷方面刚刚起步,通过什么途径能使消费信贷有序发展?

范剑平:当前,要抓紧与消费信贷有关的经济立法工作,使消费信贷在法规的指导下健康发展。中央银行要支持商业银行稳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品种和形式。通过发展消费信贷,以几千亿甚至万亿的投入创造有效需求,直接推动住房、汽车和大件商品的消费,这种方式远比单纯的生产信贷收益更快。目前,有些大城市开展的购房、购车银行按揭已取得一定经验,应予以大胆推广。

记者:农村消费品市场潜力很大,但遗憾的是,在1995-1997年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情况下,农村市场份额却在不断缩小,您对此有什么见解?

范剑平:应采取政府、工业企业、流通企业三方联手的办法,加大农村市场的力度。要加大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与非农业的稳定发展,通过科技推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仓储设施和批发市场的投资,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和加工增值程度,提高农产品在流通中的价值实现程度;规划建设农村现代化商业设施,工商联手将名品名牌销售体系延伸到农村,使农民有放心的购物场所;要针对农民消费特点改进工业设计,向农民供应价廉物美的适用型商品;发展和扶持一批以适合农村需求的工业品交换农副产品的公司,并对其减免税赋;加强农村消费教育力度,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